這是一篇交流文,而交流的主角是-「雙板360旋轉」。
如果你正在練習跳雙板360旋轉,那我們先來握個手吧,作者也是同路人,適逢在剛剛過去的一季雪季(2021-2022),也一直躲在北海道 Hanazono 滑雪場裡的Park,練習跳我的第一個Park 動作-360旋轉。
由於我是從“零”Park經驗開始練,所以算是一個「Park」初學者 ,一般只要工作以外有時間,都會抽空到公園裡練習,惡補一下想成”大事”的夢,經驗不足的360夢。
最近滑雪場都因為季末而結束營業了,所以想襯練習的記憶還尤新,來留下一些自己在練習時的注意事項,分享給那些也在”摔”路上的朋友們,以單向交流的方式來互相啟發,啟發可能遇到瓶頸的你,也啟發我對自己練習的了解度。
以下不是教學,畢竟我也還在摸索和摔的路上,但如果你和我一樣,也是自學跳360的,但身邊沒有人能指導,只能靠網上爬2D的文,來學3D的動作,那我可以與你分享一下我的練習經驗,這些練習的點在我注意過後,有明顯感受到360動作變得更順暢和成熟,希望能幫助到你的自學360的你,減少摸索的時間,早日跳出華麗的空中360。
練習技巧分享
視線往水平看
在發現這點有幫助前,我有一直在起跳的瞬間就馬上往腳下看去的習慣,生怕看不見着陸點的位置,或者不知道自己轉到哪裡。這個低頭下看的動作,其實很容易把頸到背部原本垂直的姿勢弄歪曲,以至影響垂直旋轉時應有的平均迴旋力,導致難以平衡。
一直盯著底部看,同時也會分掉了住意其他動作部分的心,察覺到這點後,我開始嘗試不去盯地板,而往水平方向看去,聚焦點也不再集在中某一點,而是一直跟旋轉的方向移動,因為越是聚焦看著某一點,身體就會越自然地越傾向停止旋轉,並面向該一面。但如果持續地往轉向的一方看去,則可以帶動身體不斷成立可以旋轉的協調性,從而更流暢地做出360所需的旋轉。
當持續轉動視線時,頭部亦會同樣的向旋轉方向轉去,但我建議頭的轉動幅度不要太大,因為這過多的轉向會讓脖子卡在一種缺乏吸收撞擊力的角度,如果跳躍失敗摔到,這有可能會發生扭傷頸的情況。
當視線開始往水平看去,由於沒有了曲頸曲背的姿勢影響,回心力的重心會回到身體垂直的位置,意味說,用同樣的力氣,卻更快地轉到了足夠的360度,而且穩定的回心力還讓動作更好地平衡。不過雖然知道要往水平方向看,但向下看的潛意識還是在起初練習時經常活躍着,所以需要不斷在準備時就提醒自己眼睛要向前看,而我也還在努力糾正這種潛意識的反射動作。
以T字手作旋轉指標
身體是怎樣旋轉,就決定了在空中是怎樣的模樣,而在剛開始練習360時,我卻並沒有很注意到這點的重要性,導致經常降落是以背部着地,因為我沒有意識到我是以什麼方向作旋轉的。在數次摔到怕之後,我開始研究為什麼我是做水平式的360旋轉,但卻會是背先落地的呢?當搞懂後,便清楚自己以背着地是合理的。
這點借東南西北說明一下,右手是東,腳是南,左手是西,頭是北,假如今天我練習360起跳時,以面部作為基礎,旋轉方向是向東,那做出來的就是右轉360 ,旋轉方向是向西,做出來的就是左轉360,旋轉方向是向南,做出來的就是前翻360,旋轉方向是向北,那做出來的就是後翻360。
那要是我向西北方向旋轉呢?那就會變成了左側後翻的動作,而這就是我一直以背部大摔的原因,這常識很容被易理解,但在最初的練習沒有好好地把這個常識印象化來提醒自己,就會導致像我過往的起跳旋轉一樣,方向沒有一次是和我預期的百分百一樣。
發現了這毎問題後,我便開始上網大把地搜尋解決方法,然後發現了這個簡單實用的技巧,只要在起跳時把手張開,並舉在大概與肩膀水平的高度,形成一個 T 字的水平模樣,旋轉時以手掌旋轉到另一隻手掌的位置為一個指標,以點到點的方式作旋轉。
比如我要做左轉360,那我的左手就一定會放在西位,而不是西北或西南,這可以確保當右手旋轉至原本左手放置的位置時,我一定是在做水平旋轉,而沒有含前或後翻的旋力存在。在第一次使用 T 字手後,我就發現以往旋轉的方向原來一直是轉向西北,因為我都自然地把左手放了在西北位,而右手側下意識從東南往西北方向抽!那很明顯這轉出來,便是側後翻,而不是水平旋轉。
張開 T 字手練習,礙於面子,可能不是很多人喜歡做,因為看起來很陽春,很新手,但比起抓到感覺的喜悅感,這點又算什麼,在成功的對岸回頭一看,又有誰記得我曾經打開 T 字手了呢,哈哈。
起跳點放在腳底下
我以往的起跳點一直在滑雪板前方,大概是腳尖與板頭之間的中間位置,就是說當這個位置滑到跳台的盡頭邊緣時,我就會起跳並旋轉,而這釀成了一個一直讓我害怕的問題發生,就是板尾會很常卡到跳台,導致起跳被跘而摔大跤。
終於有一次,朋友在看完我跳360的練習後(失敗告終),就跟我說了一句:「起跳給點耐性。」,因為他感覺我起點的時間點不對,更準確地說,是過早了,所以才叫我試試再給點耐性,試試再多滑一下才起跳看看。我照做之後,突然就跳出一個不錯的360,這下我就在思考,到底為什麼過早起跳就跳不出乾淨的360呢?
原來,過早起跳這除了會增加被跘倒的問題之外,還會讓我的旋轉原心移開了身體的中心位置。在起跳時,由於跳台盡頭的角度會變得很適合做起跳的受力點,如果這時施力點是放在了板子前方,直跳可能還能跳過去,但是如果是做旋轉的話,轉動的原心就會被帶偏到板子前方,原因是我是圍繞板子前方旋轉,而不是圍繞身體正中心旋轉。
現在回想,那「給點耐性」所指的,其實就是讓我把起跳點放後一點,而位置可以說就是在腳底下,只要施力的原心點是在身體正下方,那麼旋轉的平衡度就會被更好地拿捏到。
改善這個問題後的Park Day,我再沒發生起跳卡到跳台的問題,而且因為施利的位置就在腳下方,還變得比較好發力,讓跳躍都變高了,旋轉的形也乾淨穩定多,能感受到我的360練習往前走了很大一步。
先旋上、再轉下
在初期練習時,我觀察了許多高手的360旋轉動作,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,他們的旋轉貌似是有分次序的,而不是同一時間把所有的身體部分,都在起跳的那一瞬間就轉起來,精準一點說他們是先轉了上身,再轉下身。
我帶著懷疑,把觀察到的”次序”試了起來,不試不知道,一試就有「對」的感覺!怎麼感覺轉得好輕鬆喔?是怎麼回事?
在自己的認知分析後,發現原來這都和「扭力」有關。上下身以腰處作分開,當上身旋轉時,下身不動,它們兩者之間的連接點-「腰」,就會成為了儲存力量的媒介,由於身體有慣性的柔韌性,在起跳離地後,下身會因為缺少了地上的磨擦阻力,而瞬間釋放出儲存在腰間的扭力,也就是旋轉力,以至下身會將自動轉回到與上身一樣的方向。
簡單來講就和扭橡皮圈的概念差不多,我們雙手各執橡皮圈的一邊,然後旋扭成一個8字模樣,當其中一隻手放開手後,橡皮圈又會回到了圈的形狀,這左右手比喻的就是我們的上下身,扭成8 字的形狀就比喻為我們的腰,而放開手的一刻就如同我們起跳的那一瞬間。
目前我在360的練習時,準備起跳前只會旋扭上身,而下身盡量保持在原位,最好的指標是雪板繼續指向前方,直到起跳為止,等離地後,下身會在空中被上身所扭出的扭力自動拉回來前方,這個”次序”讓旋轉的動作變得輕鬆了許多,因為有些部分變自動了,而且還能感受到紮實的旋轉力,如果以後要跳540、720、900⋯等,相信運用這股扭力是必須要的。
先觀察速度
速度這個東西,是我練習360時的另一個難關,眾所週知,要安心、順利飛越平台,除了起跳有力外,速度就是你最好的朋友,但這個朋友不是每個人喜歡,至少在初初練習時,我是不願意交的。
如果在”着陸區Land Zone“用背部着地很痛,那我可以說,以雪板降落在”平台Deck“上更痛,因為在着陸區還可以在坡上翻滾,緩衝撞擊的衝力,但在平台上,那基乎沒辦法緩衝這股強大的着地力,唯一能吸收衝力的,就只有膝蓋,這種只有膝蓋在吸撞力的痛有多痛,相信練習360的你,不多不少不會不知道。
有見及此痛,在膝蓋吸收到快爆炸前,還是得跟”速度”這個朋友交交心,不然還沒練到360,腳就先報廢了。
雪況每天不一,雪坡的質感也一直跟隨變化,要怎麼最快找到當天適合的起跳速度呢,我的做法很簡單,就是先看別人是從那一個位置開始下滑的,然後觀察他所跳的距離有多遠,再根據別人給出的這些示範來預計自己的起始下滑點。
這樣做,可以大幅度降低了跳不過平台的機率,基本上在觀察後做的第一個直跳 Speed Check時,就已經可以得到很好的落點位置,而第二跳起,便可以開始安心地開始練習360,而不用在空中一邊旋轉,卻一邊心有餘悸,不知道會着落在什麼位置,影響心理壓力。
而在面對速度的恐懼上,我沒有別有用法門,我下的只有一條個人規則,就是一旦從預算好的起始點下滑後,就不再做減速,除非我想放棄那一跳,不然在10次減速中,10次雖然都有緩和我對速度的恐懼,但有7-8次我都會落在”平台Deck“上,直接讓膝蓋爆炸,這個「緩和心理」與「不讓膝蓋痛」的取捨不怎麼划算,所以我選擇了跟隨規矩。
倒滑去恐懼感
這聽起來很奇葩,但對我的360練習卻發揮着很實用的功用,從生理上的角度看,我覺得這也應該適合應用在其他人身上。
要知道跳360的其中一個最大心理障礙,就是在空中旋轉時背向着地點的那一刻,由於人幾百年、幾千年、幾萬年的本能都是向前走,要向後移動可以說是在反本能的行為,潛意識會極力阻止這種情況發生,而它做出的阻止方法就是發出強烈的恐懼感信號,讓你盡快停止背向前方,而這種本能的恐懼感,單單讓你在地上向後跑時已經非常明顯,更何況是在空中背飛時的狀態?!
但也不是沒辦法把這本能改變,好比說要讓一個人最快愛上黃色的方法,就是每天都讓他看黃色;同樣本能也是,要改變本能恐懼最快的方法,就是每天面對恐懼,要抗恐,就得從生產抗源開始,而我使用的方法就是『經常倒後滑』。
倒滑一來可以模仿在做360時,背部向後的感覺,二來,即使摔了也不會比在空中摔下來慘,很適合日常練習,但當倒滑的速度真快了起來,那種恐懼感,絕對不比在空中轉身背向前時的怯性要低。
還記得第一次練習向後滑時,我需要不停地做減速,因為稍為一定的速度增加,就已經夠我的本能恐懼指數爆標,但其實這個速度對正面滑行時來說,只是如同蝸牛行走一樣,不過我深信這對克服恐懼有功效,所以即使抗拒這感覺,但還是經常做,常常做,繼續做。
現在一季下來,我可以負責任地說,我對倒滑的恐懼感已經有點麻木了,它不再像剛開始練習時,強烈地影響着我,同時我最關注的360背恐症,也真的被這一門”奇門遁甲“良性地影響着,旋轉時的心思不再跑到驚恐的狀態,而是變得享受空中的時間,比起怕背向前飛而怯場旋轉不了,現在我更怕自己旋轉過頭。
想像成功的畫面
如果我沒曾以這樣的方式練習,那我不是在練習360,而是在練習無意義的「摔」,我恨我太晚才搞懂了這一點,以致白白摔了無數篇,因為我在最初上跳台拿著的,就只有一股熱血,而沒有想像,想說衝就是了,想太多會讓我的熱情冷下來,到時就不敢跳了,但原來不是這樣的,想像其實讓我更加興奮了,因為我能預想到成功的喜悅,這是一種很大的精神支柱,讓人越跳越興奮,是一種摔了還是想要繼續跳的”麻藥“。
作者練習360的起因
記得在季初時,沒什麼粉雪,地上又都是冰面,我只能每天都專注在小迴轉的練習,非常苦悶。直到有一天,滑雪場因為雪量開始充足,所以把Park開始蓋了起來,這要麼不發現,一發現就像憋久了的彈簧一樣,心情非常興奮,便決定要進Park玩!!
這季無預警地愛上了跳Park,無他,就是在纜車上常常看到Park裡的其他人飛來飛去很帥氣,引起我也想”帥一份的衝動”,哈哈。
起初我只是想玩玩衝高衝低的地形,過過癮就好,但不知道那一天,Park突然來了一群妖魔鬼怪,每個都像是瘋子一樣厲害,左跳右跳,動作連慣順暢,其中有一位雙板的鬼怪,在跳台彈出後,於空中跳出了”叉叉”360旋轉,動作帥到我都想去拿簽名了,那天本來想去拍點照片,所以帶了相機,而他的動作就剛好被我紀錄了下來!我翻看着他的照片時,心中就莫名生起了一個目標,我也要跳出這麼帥的360!!
作者是今年才開始對 Park 的設施感興趣,以往雖然有進入過Park,但數下來的次數不過一隻手,所以對這次的360目標都會在想是不是定過頭了,畢竟這是用皮肉來作賭注的目標,但在偶像照片的鼓勵下,硬着頭皮上就上吧!
剛來到Park,我根本不知道可以從何練起,也不知道要練什麼,既然不知道如何學起,所以選擇了以不動應萬變,找了個角落,乾站,目的是想先看看別人是如何做的,以眼望望來思考動作的擺動,然後再自己進行複製,這想法一出現,心情大喜,天真的我以為這就可以成功了。
結果不用說大家也知道,在複製過程中,我摔到稀巴爛一樣,而且都是大摔,那來這麼簡單呀天才!我卻深深以為這行得通,偷偷說,我是觀察完就直接上了去跳台試做旋轉跳躍,而落地的,永遠都是我的背部,雖然沒跳很高,但在1米多用背部摔下來,也不是那麼的「不緊要」。
不過觀察別人這個方法其實是管用的,只是不應該只觀,而不分析,缺少了從簡單到難的原則下,和配合其他實際練習,是難以把看見的重演出來。
在這之後就學乖了,走捷徑看來是不行的了,便決定找教練指導去-YouTube 老師,在家中看,在纜車看⋯天天思考如何跳,怎麼跳,然後一天一天練習,雖然目前的空中動作還是欠點美感,或者是說醜,但算是慢慢交出了點360的樣子來,下季再來修改好了。
*延伸閱讀【設施介紹】認識滑雪公園裡的「各種玩意」